阳明先生文武全才,涉世既深,于人情练达处洞明世事, 儒道释融合一体,择其紧要处,将儒家理论推至一个新的境界。读《传习录》,时欣然似有所悟,而此心之悟,与看《菜根谭》《围炉夜话》之类大有不同,《传习录》如出泥之莲,不离世,却能脱俗,《菜根谭》亦有启发之功,但烟火气围绕,终在淤泥中求脱也。
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从学理角度,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此处且拈出“静”字,谈谈心得。
一、求静难得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心即理”“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立论之基,由此,阴阳、动静都不再是对立的概念,系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开。现代人在熙熙攘攘中奔走,时有远离闹市、山中求静的想法,静坐、冥修、禅修受到一些群体的喜爱。在阳明先生看来,此种依赖外部环境求静的方法,是得不到真宁静的。
弟子刘君亮打算到山中静坐,先生说:“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中涵养,却好。”阳明先生此处的提点,和他“致良知”的思想一脉相承,良心一点、郭然大公,方是得静的根本所在,依靠外物求静,或有一时之效,但去病不去根,终不解矣。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与阳明先生的心学有相通之处,心远与良知,互为表里,当是求静的光明大道。
二、须在事上磨
与不看好“山中静坐”相关,阳明先生不认同远离尘嚣的避世思想,强调世事磨洗对人思想成长的重要性。
在与妹夫徐爱的对话中,阳明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在回答弟子陈九川关于静坐用功的问题时,阳明再次提到:“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阳明先生文武全才,始终在人世之间奋进沉浮,被誉为史上难得的圣人,他的心学不是哲思的玄想,而是脚踏社会实地,仰望心灵天空,其“心学”有着坚实的实践根基。
笔者工作近30年,遇到奇葩的人和事也不算少,但磨得还不到位,遇泼烦之人事总会升起怒意。此番读《传习录》,对“事上磨”有了进一步体会,如服清静散,心中的火气亦有缓解。慢慢磨,点点修炼,日有所进,则如羲皇上人矣。
三、静在理中求
针对弟子徐澄有关宁心静气如何做功夫的提问,阳明先生指出:“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去人欲、存天理”是阳明先生给宁心静气开出的药方,回到问题的本源,还是一个“致良知”,把心里那活泼泼的良知激活,方能一点灵明,心境澄明。
对于求静,在循理的同时,阳明先生也借来禅宗的理念,在心学与顿悟间搭建桥梁,以增启发之功。如有名的“岩中花树”“麈尾安在”的譬喻和机锋,也是心中求静的法子。
心病还得心药医,心静还需理中求。
读《传习录》,认识到须从事上磨出“静亦定,动亦定”的功夫,从动静之间的一点灵明修炼成无动无静的廓然大公,此心归处,当是理,当是道,当是宁静安详。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