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杨伯峻《译注》“彫”作“凋”)
●彫:同“凋”,凋零,凋落。
(资料图片)
松柏怎么会凋零呢?于是有人对“后凋”提出了不同见解,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中华书局2007年)说:“‘后’犹‘不’也。”李泽厚《今读》赞同这种观点(台湾作家李敖也说“后”是“不”的意思,见李零《丧家狗》)。对此,杨逢彬《新注新译》有详细驳辨,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有理有据,文长不引。
李光地《论语札记》说:“不曰不彫而后彫云者,盖松柏未尝不彫,但其彫也后,旧叶未谢,而新枝已继……”钱穆《新解》采取这种说法。
李零《丧家狗》则说:“我怀疑,孔子只是说,众木凋零后,只有松柏还郁郁葱葱,如此而已,并非得自科学观察。”我觉得最有道理。
“时穷节乃现”,只有在艰难困苦之中,一个人的品格才能体现出来。平日的夸夸其谈或是大义凛然,都是做不得准的。
●译文:
孔子说:“天寒地冻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集解》引用包咸的话说:“不惑,不惑乱也。不忧,不忧患也。”
潘重规《今注》说:“智者明道达义,分析利害,判断是非,了如指掌,故能‘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救人救世,经常乐观,而无私忧私虑,故能‘不忧’。勇者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故能‘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