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 沈周像 1620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2021年5月18日,“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展览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93件书法、绘画作品,力图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画的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除了作为艺术欣赏之外,更像是一次明代江南人文历史的“深度游”。纵跨明代300年,其中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在众多书画作品中,一件绘画册页,引起了众多关注。那就是沈周「四十五岁以前的代表作」《九段锦》册页。
沈周《九段锦》册,曾为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文献著录。
“三吴墨妙”展览所展出的近墨堂藏《九段锦》册为完整的九开沈周画作, “九段锦”之名更副其实。在此之前,世人皆知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一册沈周《九段锦》现只余沈周画六开,2012年苏州博 物馆举办“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专门将此作由京都借至苏博展出。而京都本中缺失的三开沈周画所谓“仿王蒙”“仿吴镇”“仿李成”,在近墨堂藏《九段锦》册中皆完好。
此册近墨堂本封面有庞莱臣题签。内页则为金农题签“沈启南九段锦”,内页左侧绫边自上而下钤有明王世懋“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朱文长方印),清高士奇“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白文长方印)、“真知此中之妙”(朱文印)。画作的第七页右下角还有一方“士奇”(朱文半印)。
近墨堂本《九段锦》 王世懋收藏印
近墨堂本《九段锦》 高士奇收藏印
沈周画共九开,皆完整。册末有金农题跋,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为当时《九段锦》的收藏者临潼张君而作。跋中金农对张君的好古之癖予以褒扬。但谈及“前岁仲春”张君遭遇的一场火灾则不免唏嘘。大火将张君许多藏品付之一炬,连此册沈周《九段锦》也险些遭殃,画页第一幅至第九幅左下角皆留下烧痕,更可惜的是册后董其昌的题跋被烧为灰烬。不过总算神明护佑,沈周的画作并未被伤及要害,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金农指出,此册即为“吾乡高文恪公”《江村销夏录》中所记载的《九段锦》。
近墨堂本《九段锦》内页金农题签
近墨堂本《九段锦》金农题跋
内页《仿赵大年芦汀采菱图》中有杜琼题跋
此册沈周《九段锦》册,水墨纸本设色,共九开,另扉页、题跋六开。将册页展开,依次映入眼帘的是:《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仿王蒙携琴访友图》《仿吴镇苍山樵归图》《仿赵伯驹田家耕作图》《仿惠崇青山红树图》《仿王绂野客渡桥图》《仿赵雍寒林归艇图》《仿李成雪山图》《仿赵大年芦汀采菱图》。
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
仿王蒙携琴访友图
仿吴镇苍山樵归图
仿赵伯驹田家耕作图
仿惠崇青山红树图
仿王绂野客渡桥图
仿赵雍寒林归艇图
仿李成雪山图
仿赵大年芦汀采菱图
册页中画作或仿吴仲圭水墨,笔气清润,浑厚华滋,尽显率易灵气;或仿王孟端画野客渡桥,全幅用墨,作红葩绿叶,用意萧远;或仿李成雪景,俨然风雪打头,当暑展观则心神皆冷……精古雅秀,实乃沈周生平之佳作。
仿赵孟頫青绿山水图(局部)
仿吴镇苍山樵归图(局部)
仿惠崇青山红树图(局部)
仿赵伯驹田家耕作图(局部)
仿王绂野客渡桥图(局部)
仿赵雍寒林归艇图(局部)
仿李成雪山图(局部)
仿赵大年芦汀采菱图(局部)
近墨堂本上王世懋的收藏印,与詹景凤、董其昌所述相符,证明其曾为王世懋的收藏。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是对沈周《九段锦》册的最早记载。虽寥寥数语,却说清了沈周《九段锦》册在万历时期的几点重要信息:一是,此作在当时是王世懋的收藏。二是,沈周山水画九片,在当时已被正式定名为“九段锦”。詹景凤认为这是沈周学元人画风的作品,并认为这册《九段锦》算是沈周平生的精心之作,可称得“精古雅秀”了。
在“关键的第一页”问题上,近墨堂本的各项特征都与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中记载相符:“镜面笺;高二十四厘米,即相当于八寸,比其余八页高;画面左侧有‘沈周’款;其上覆盖有‘启南’朱文印。”如此可证,近墨堂本即为《东图玄览编》《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之本。而近墨堂本中还有多方高士奇收藏印,更可证其为高氏藏本。
根据高士奇在《江村销夏录》中的记载,董其昌曾在王闲仲(王世懋次子)斋中得以观赏此册《九段锦》,后于崇祯三年(1630)的夏天,他在于锵家中再次见到此册,并为其作跋,大叹曰:“乃兼元季四大家及赵吴兴、莆阳、惠崇诸体,真快心洞目之观!”
至于高氏《江村销夏录》、卞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中,最重要的董其昌题跋为何不存于今天近墨堂本中,则事情的原委,在金农题跋中皆已言明董跋是在乾隆22年的一次火灾中被毁的,同时,如今近墨堂本每开沈周画的左下角被烧痕迹皆在,也是那场火灾的明证。
书中亦可见傅申先生所题“石田九段锦册“,并附”沈周画九段锦真迹册“字样,末尾收录了傅老所作跋文。
傅申作为当代知名鉴定大家,一生过眼中国书画作品无数,创造了众多著名书画鉴定案例,他的落笔也可从侧面印证近墨堂本《九段锦》的真伪。
傅申先生近照(林燮摄)
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黄朋将近墨堂本《九段锦》与京都本《九段锦》进行对照,厘清了它们与历史著录的关系,再通过对两本的画风、署款、钤印作进一步细究,证明了近墨堂本不仅就是詹景凤、高士奇和卞永誉等人著录的《九段锦》,更是沈周《九段锦》的真迹,而京都本则为近墨堂本之摹本。
经黄朋大量研究论证,发现何以京都本由“九段锦”变成了“六段锦”,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摹本确实忠实于原作地临摹了九页画作,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三开;另一种可能是,摹本的制作者摹不好那三页沈周画即所谓仿李成的雪景,仿吴镇的湿墨以及仿王蒙的繁笔, 于是便知难而退,放弃了对此三开的临摹,还做出了画作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的假象。
此外,观察近墨堂本和京都本两本《九段锦》的递传轨迹,我们发现此两本《九段锦》在民国年间均传到了蒋谷孙的手里。而蒋谷孙在1921年左右就将京都本出售给了林平造(蔚堂氏),由长尾甲题跋可知,后由林带去日本,却将近墨堂本一直留在家中,代代传于后人,直至201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方由蒋家后人委托售出。蒋谷孙这一出一进的做法本身已经可以看出他对此二本《九段锦》的判断了。
近墨堂本(左)与京都本(右)对比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经香港近墨堂书法基金会授权,对比原作精心调色,交由雅昌印刷而成,首次高清原大复制沈周近墨堂本《九段锦》,出版《沈周〈九段锦〉册》,供读者对此作的传藏信息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
画册共九开,另扉页、题跋六开,每开纵30厘米,宽42厘米,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风貌和观赏原迹的视觉效果。带你一起领略古人山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另附导读册,由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黄朋编辑导读,讲解明晰,层层递进,为你揭秘《九段锦》的前生今世。
本次《沈周〈九段锦〉册》共发行两个版本。
通行本为经折装带函套,封面为特种纸印刷。在书末附有作品局部放大,便于临赏。
特装本封面为宋锦镶檀木边,外为象牙扣书匣,全渠道限量500册。
特装本仅保留原册页内容部分,不含局部放大。封面仿近墨堂本《九段锦》原宋锦封面,力图还原原作风貌。
出品丨私享时代
学术主持丨刘大石
主编丨王成业 编辑丨刘慧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