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学习了几方来楚生先生的印之后,为了究其师承,我们不得不回头再关注一位文人篆刻家,他就是陈师曾,因为来楚生所继承的印风特征,多来源于陈师曾。
陈师曾(1876-1923),原名衡恪,以乳名师曾行,号朽、朽者、朽道人、槐堂等,江西南昌义宁(今江西修水)人。陈师曾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曾是帝师),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弟弟是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陈寅恪……
(相关资料图)
(陈师曾像)
陈师曾承传家学,根基扎实深厚,留学日本(与鲁迅同船赴日)回国后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与李苦李一起向吴昌硕学艺,因此取室号“染仓室”。
(陈师曾魏碑书法)
陈师曾也是诗、书、画、印皆精绝的大师,可惜中年早逝,吴昌硕曾对王个簃叹息称陈师曾“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并且在陈氏图册上亲笔题以“朽者不朽”,可见吴昌硕对他的爱重与惋惜。
陈师曾多才多艺,著有《染仓室印存》《中国绘画史》《文人画之价值》等,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仿古山水》)
陈师曾的好处在于他的学养深厚,兼收并蓄。
对于Z篆刻,他初宗黄牧甫、赵之谦,后承吴昌硕,得古拙之趣,他曾写诗表达自己的篆刻观:
文何圆洁意雍容,傅粉骚头误俗工。继起西泠成峻折,一时风靡露刀锋。吴邓精严出汉碑,流传伪体愈卑卑。牧翁复古趋方雅,始信汪萧有导师。下窥两汉上周秦,不向西泠苦问津。赵整吴奇参活法,瓣香分爇亦艰辛。(《兰庐摹印图》题诗)
显然,他是兼容并包的大家,除了多方取资,他还在作品中贯之以他独有的“宁支离毋安排”的印学审美观。
实际上,后来来楚生所继承的印学思想,就是“宁支离毋安排”这六个字,只是,写意大师来楚生先生又把它发扬光大了。
本文要赏读的,是陈师曾先生的这方“老复丁”:
(陈师曾和他的“老复丁”)
“老复丁”语出《通俗编》“长乐无极老复丁。”(这句话应是《急就章》),《周易参同契》解释说是:“老翁复丁壮也。”,简言之,就是返老还童,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家里有年纪大的人,免除其子孙的赋役”,但结合“长乐无极”来说,返老还童之说似乎更为合理。
我们拿出这方印来,接着说在篆刻创作中创造对比的方法(上一篇我们说疏密对比),就是创造“红白对比”的冲突。
这方印的视觉重点在“丁”字的“红色块”:
(特别显眼的“丁”字)
对,这方印的三个字,用的都是金文字形,只是“丁”字选择了字形更为凝重的“团点”字形。
“丁”是象形字,在甲金文字里,就是“钉头”的俯视形象,到战国时出现侧视图字形,选择“团点”字形,其目的,就是为了造成视觉冲突,并形成视觉重点。但这样的操作,首先需要扎实的文字学功底,这也是我们强调学习篆刻要多多积累自己的文字学知识的原因,因为有了文字学基础,在创作时,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
“老”“复”两字也是人为地选择了适合章法的字形和篆法:
(“老”“复”两字的字形选择)
“复”是形声字,它的本义是返回,“復”是后起字,“彳”是累增义符,作者在这里选择字形最为繁复的“復”入印,要的就是它的繁密。“老”字是会意字,以头戴帽子的老人弯腰手拄拐杖之形会意人的年老。
“复”和“老”关于字形人为选择是这样:“复”选择最繁复的字形,“老”则选择最简洁的字形,其用意则在于形成虚实(疏密)对比(这一点,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讨论过了),“老”字以简单的字形独占印面一侧,其实是作者在强化它的简疏。
印面的左右两侧同时还有邓石如所主张的“计白当黑”效果(只是这里应当叫“计红当白”):左侧“红”的分量重,因为“复”字字形繁复,“丁”字则是凝重的团点;右侧则白的分量重,因为只有一个字形简疏的“老”字,于是留出了大量的“白”地,由此达成了全印左右的平衡。
(【布丁读印】之16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