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为:大生纱厂股票 (丁从容 朱江)
2022年11月24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韩国安东举行,由中国提名的“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通过评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张謇嫡孙、94岁的张绪武先生闻讯后表示,“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能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是南通几代档案工作者为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作出的杰出贡献。
据了解,“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共205卷,保存在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1895年创建的大生纱厂,是中国及东亚棉纺业萌芽期的龙头企业。纱厂的成功创办与运营,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智慧与世界先进技术、企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硕果。纱厂的创办人张謇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在筹建之初就明确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形成和积累了大量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档案。目前,保存在南通市档案馆的大生档案有近万卷之多。
图为:大生沪所送银回单
而“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是大生档案中最珍贵的部分,该档案资料形成于大生沪所,形成时间为1896年至1907年。档案载体为纸质,包括手稿、账册、地图等。纱厂的账册事无巨细,均记录在案,足可反映中国传统记账方式的全面与精细。内容主要包括大生纱厂以股份制方式运行的文献,如集股章程、股票、股东名册、厂约、股东会议事录、账略等,以及纱厂建造厂房、设立驻沪事务所、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注册、设立崇明分厂形成的集股收据、捐资通州师范学校等文献。
其中,每日、每周、每月核校的圆戳印记,反映纱厂工作流程严谨有序;账册中的草码为中国传统记账方式;部分账册封面或空白页写有“堆金积玉”、“余地生金”,反映讳忌“亏空”、憧憬金玉满堂的传统簿记文化。张謇留存的文书集馆阁体、行草、行楷等于一体,尽显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传达出社会精英的主流审美取向。档案中的股票、厂房设计图纸,彰显工业美学的风格。
当时的大生沪所是大生纱厂驻沪办事机构的统称,1896年3月中旬,筹建中的纱厂设立大生上海公所,之后多次改名。大生沪所负责纱厂资金的筹措,聘请外国工程师,置办所需的各种机器和物料,把官府投入的纺纱机器从上海运送到南通,与江海关沟通,为通州师范学校聘请教师、购买图书、设备等。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一直被大生沪所员工精心保管,1953年大生沪所撤销,这批档案运回南通。1962年3月,移交南通市档案馆保管,由企业的资产转化为社会的共同记忆,成为研究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南通近代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世界记忆名录是一项旨在保护、保存和便利获取和使用文献遗产的国际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了这项计划。世界记忆亚太委员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区域性组织。2010年,我国《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及《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首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我国已有14项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名录》工作,于今年4月启动,通过国家档案局评审通过后,6月15日,申报文本提交世界记忆亚太委员会。吴良镛、虞和平、田彤等学者出任申报文本起草的顾问,在接受世界记忆亚太委员会评委咨询过程中,高超群、朱荫贵、张廷栖、庄安正等学者提供学术支持。
南通市档案馆馆长陈海兵向记者表示,“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见证了大生纱厂创建初期艰难的进程,记录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资本管理、运营的最可靠文献,有助于深化东西方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探讨,同时反映出张謇从一位传统士绅到一个领时代风气的企业家的转变。张謇利用股份制及优化的管理体制,激活生产要素,创造出大生资本集团;同时实践“以人为本”的儒家经济伦理,发展教育和公益事业,其内蕴超出单纯资本运营层面,体现创新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彤认为,“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的独特价值在于,记载张謇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终极思考,张謇开创并融入了一条企业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关心改善社会状况的发展新路径,是珍稀、不可替代的文献,其消失或损坏将对亚洲记忆及世界记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