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流向是阅读过程中视觉运动的轨迹,这是由眼睛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阅读或观察外界的时候,眼睛具有选择性和聚焦功能,这种特性使阅读总是从一聚焦点按一定的轨迹向另一聚焦点移动,从而形成了视觉流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视觉流向决定我们阅读的过程,也是判断是否顺畅阅读、享受阅读的重要依据。
眼睛的聚焦特性,决定了阅读总是从“点”开始。一句话,阅读总是从第一个字或图开始,沿着内容走过一段视觉轨迹。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目十行"的阅读,是眼睛略去了熟悉词汇的聚焦过程,实际是视觉跳跃的结果。但这样的阅读依然会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流向。
基本的阅读规律也即是基本的视觉习惯,在前文中做过简单介绍。这里需要强化的是这些基本习惯和规律对视觉流向的影响与作用。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熟而生、由图而文等因素,无不形成视觉流向的变化。
这种流向变化会形成阅读舒适度和阅读节奏的变化,从而大大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程度,影响阅读兴趣,通过案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运用这些规律营造顺畅、舒适的阅读过程是较版式功能诉求更高的一个目标层次。
①阅读规律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习惯,掌握这些规律的目标在于建立符合阅读习惯、富有定节奏的阅读过程。一般视觉流向主线为图片+标题→副标题→详解信息+品牌+图片,这一主线即利用了自左而右等基本视莞规律,从而形成了清晰的阅读脉络。在这一主线当中还包含着细部的阅读过程和视觉分支,构成了更为丰直的阅读层次。
②自左而右的阅读习惯估计来自于文字的左右结构及右手执笔书写的长期养成。自上而下的阅读习惯养成则与人体生理纺构与书写状态有关。自左而右、自上而下已经成为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视觉习惯,也是版式设计通常运用的规律。
③由图到文的阅读习惯则是视觉对图的直观、简洁属性的优先选择的体现,图较文字总是更生动、简洁,更能吸引视觉。由大到小是由视觉量感形成的阅读规律。
④“简”体规在内容的微括与形式的简洁,标题往往精练、概括,所以视觉总会从标题向详解内容流动,几何图形又更显简洁,视觉也便更多从图形移向其它内容。
理想的版式是让人自然、顺畅地轻松阅读,运用“无形”的引导,达到“润物无声”的信息传达境界。自然的视觉引导,就是利用基本的视觉习惯和阅读规律,形成符合常规的、流畅的视觉阅读流向和节奏。单一元素较易形成焦点阅读,单一流向的阅读顺序也较为容易营造。
当碰到诸多信息元素时,则需要考虑多种规律,编排变得复杂与困难,这也正是版式设计的乐趣所在。碰到这种情况,则需坚持内容的主次原则,依据内容层次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经常运用的手法有:文字内容引导法、体量大小引导法、图形引导法等。
例如:主体为抽象的标志图形,占据了画面绝对空间,与文字内容形成强烈对比,也便呈现了图形与文字视觉量感的巨大反差。视觉首先被图彩吸引,而后在视觉量感和图形方向的双重作用下,跟睛自然聚向主标题及相关信息,完成自然、顺畅的阅读过程。
受平衡、重心的生理特征的制约,人类形成了水平、垂直维度的视觉习惯。通常情况下,水平和纵向的信息排列在视觉阅读中较为舒适、便利,这也是多数信息呈现的状态。但是,如果在一个画面中,所有元素都是水平、垂直方向的组合,版式形态则缺少变化,缺少视觉激情,势必影响阅读的兴理。
为增强版式的表现力,增强版式视觉强度,可以适当改变文字及文字块的方向。单纯改变文字的方向,能在定程度上提高文字表现力,如果行、段的方向不变,其视觉方向性变化不大。文字块方向的调整,突破了视觉常规习惯,会给人带来视觉动感,能够大大激发阅读的参与性。
但方向的改变不能是无序、杂乱的调整,而应该依据内容,依据阅读流向的需要调整合理的角度,使文字块的方向不仅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也应发挥视觉引导的重要作用。
文字方向的调整方式有很多种。文字方向的调整能够带来视觉动感,但必须把挥版式的整体性,做到统一中求变化。切勿各自为政、凌乱分散,否则无法形成视觉主体与清断的阅读流向。
良好的阅读需要节奏,内容的呈现也需要节奏。当我们看大段的文章时,很难一口气读下来,总是在一个段落后稍作休息。看大部头的纯文字书籍前,总需要先给自己打打气,确立起坚定的意志力。原因是什么?缺乏节奏的文字编排很难吸引人去阅读,很难快速地获得关键信息,更不要说信息的准确传达。
广告宣传或现代阅读,需要主次内容条理性地呈现,既是为了突出核心主题,也是为了营造视觉节奏,形成眼睛有变化的、跳跃的、张弛有度的阅读,这样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节奏的变化一般通过信息体量的变化,文字间距的调整,字体异同的设置得以塑造,当然也包括色彩、图形、方向等因素的影响。节奏的变化包括版式整体的节奏,也包括体块的内部节奏。版式整体的节奏是通过版面中各文字体块及图形间的关系呈现的,而体块内部的节奏则是构成一定整体的元素间的变化形成的。优秀的版式是包括众多“细节”的“交响乐”。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