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100字,预计阅读4分钟
松弛感,火了。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加速社会”,疲于奔命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常态。
(相关资料图)
我们都想在当下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并且每一件事都要按照预期发展,一点点失控,都是可耻的。
“松弛感”一词恰逢其时地出现,让我们惊诧地发现,原来,即使遭遇不顺,也可以不抓狂,不焦虑,从容应对,波澜不惊。
这不禁令人想起,那个把人生过得先扬后抑,还不生气的妙人:苏轼。
(苏轼画像)
1
少一份欲望,多一份淡定
苏轼开豪放词一派,所写词句大都气势豪迈,令人心生快意。与其诗词呈现出的豪迈之色不同,他的一生可谓漂泊。
苏轼长于眉山,二十一岁时随父亲、弟弟一同出川,名声大噪。但在这之后,苏轼的好运似乎全用光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四十三岁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苏轼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苏轼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江边小屋他住得十分快活,“黄州猪肉好,价钱贱如土”,别人不吃的猪肉,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甚至还发明了东坡肉)
人生在世,开心二字。事实上,我们维持生活与健康所需的物质并不多,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物质看得过重,总认为钱赚得还不够多,房子还不够大,吃得还不够高级。
一个人太过看重物质,精神反而会受到拖累。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对物质看淡一点,房子够住就好,饭菜够吃就好。钱没有赚完的时候,还是开心最重要。
2
看开曾经的伤害,淡忘过去的烦恼
重回朝堂后不久,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不过苏轼不以为意,在被贬的路上,他还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到达惠州,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面对伤害,泯然一笑比以牙还牙更重要。你的痛苦伤害不了别人,只会绑架自己的生活。
面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或事,请将沉重的包袱从心头卸下,还自己一个轻松的心态。
3
多一点幸福感,多一点知足心
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放逐到儋州,即如今的海南。
宋朝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海南儋州至今仍有人纪念他)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人要学会知足,常言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足,便会失去生活的意义与方向。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懂得简单之道,明白知足之理,才能修炼出举重若轻的松弛感。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