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1时30分,曾在水底沉睡了150余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奋力轮”的怀抱中,平稳进入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经过近2个小时的现场作业,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于周一(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在长江口水域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古船入坞落座、完成整体打捞工作后,将进入考古发掘、文物整体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规划的新阶段。它将得到怎样的保护?未来,我们如何一睹古船真容,与它“近距离”互动?
(资料图片)
2015年,长江口二号古船于上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被发现,其位于长江口航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遗存。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是非常珍贵的“时空胶囊”。然而,在水流的长期冲刷下,船体逐渐露出海底,难以原址保护。此外,长江口浑浊水域也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
为了对古船开展更好的保护与研究,经多方论证,2021年,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工作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的方式。今年3月2日,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宣布正式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此外,这一项目作为中国水下考古重大工程已被列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整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力量,研究制定了古船分阶段保护工作方案。11月21日古船出水后,现场保护工作立即启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现场对桅杆和桅夹捆绑固定,对暴露船体进行保湿处理、整体覆罩保护。同时,分别对文物所处区域的海水及淤泥取样分析,及时获取古船文物保存环境的原始信息。
在古船进入船坞落座后,1号船坞现场区域将会增加围挡封闭,建立区域安防系统,提升安全防护等级。同时,文物保护团队将进一步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时开展离散暴露船体构件临时加固保护、船体保湿处理。
古船“安家”后,一座古船博物馆也将就地营建。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上海船厂旧址,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并将其列为“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据悉,在古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1号船坞区域将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临时考古站,搭建钢结构棚架保护舱,搭载照明、安防和文物保护等系统,开展保护舱环境状况实时监测和调控,确保舱内各项环境参数稳定,确保船体及文物安全。预计2023年10月前,临时考古站建设可以完成,古船将进入实验室考古发掘与文物整体保护阶段。
这些年来,持续开发的杨浦滨江早已从“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入坞更为这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的杨浦,将继续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打造一座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态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而老船坞这颗“明珠”,也终将让更多人欣赏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韵,感受人民城市的温暖表情。
2022-11-26 12:24
来源:上海杨浦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