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剧院自制剧是当下上海舞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继去年首部自制剧《夏荷鱼趣》大获成功之后,宛平剧院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出的儿童京剧《凉州词·英雄赞》昨在宛平剧院开启首轮演出。剧院总经理夏天说:“我们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期待种子生根发芽。相比填鸭式输入,我们更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润物细无声去滋养,然后,静待花开。”
图说:儿童京剧《凉州词·英雄赞》 官方图(下同)
相比第一部作品《夏河鱼趣》,《凉州词·英雄赞》的故事内容呈现更为成熟,形式更为完整,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戏曲调式和戏曲元素,用更大的篇幅来讲述“边塞诗”的故事。“边塞诗”以中国古代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高达两千余首。事实上,“边塞诗”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材,仅小学四、五年级课本中就有《凉州词》《出塞》《从军行》等6首“边塞诗”。
此次上演的《凉州词·英雄赞》正是以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为创作蓝本,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洒脱、“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搬上舞台。脍炙人口的《凉州词》短短28字,朗朗上口,写尽了大唐“边塞诗”应有的故事和气质,体现了一代文人的壮志豪情,一朝大唐盛世的气象。该剧中所出现的征人思妇、边关冷月、千古名将,都是边塞诗的典型元素,随着剧情发展而交织相遇,铺陈了一幅幅苍凉雄浑、荡气回肠的画面。
现场,舞台上文武场兼备。演员们戴上面具,化用了京剧中的“脸子活儿”,增加了趣味性。演出借鉴了丑角的“数板”和“快板”,增强可看性、趣味性。1小时的演出加上30分钟的互动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夏天说:“我们始终在寻找戏曲美育与儿童鉴赏的契合点。”这部作品在剧本与台词在保持戏曲剧本文学性的前提下,运用了适合孩子观演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演在进行大段唱段时,打破传统戏曲的做法,而是用“甲乙丙丁”四个符号来解释剧情。保持京剧的最本质美学表达的同时,也增加可看性。
观众席里有妈妈带着孩子来感受诗词魅力,也有年轻的语文老师来“听课”。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诗词始终是个难点,而《凉州词·英雄赞》通过戏曲演绎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戏曲的婉转韵律,体会唐诗的苍劲有力,更好地理解唐诗内容,也让生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得以透过戏曲回望曾经的战火纷飞,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演出对于老师们的启发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正是绝佳入手,戏曲舞台提供了两者默契的契合点。”(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