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讨论了一下编剧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出“剧本写得不好”才是导致剧目难看的第一原因。不过也有网友认为“编剧拿几个钱?把责任压到编剧身上,妥当否”。
这话也得两面看,在戏曲生产全环节中,如果按收入分配比例来看,剧本的价格可能占比很小,但绝不能因为“我挣得少”就产生“我不用负责”的想法,因此才用了“第一原因”来限定。第一原因不是唯一原因、首要责任不是全部责任。
(资料图片)
常言道“剧本是一剧之本”,即便是早期一演几十天的“连台本戏”,也得有个框架式的“折子”。戏曲是“歌舞演故事”,离开故事这一根本,观众看的是什么,还是戏吗?
尽管作为案头文学的剧本,到作为舞台呈现的戏曲,中间要经历各个工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经过演员的个人表演。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舞台失误,也是剧目难看的诸多原因之一。
比如演员这几天没休息好,嗓音不太高亢,也可能会导致今晚的演出不好看;灯光师正在谈恋爱,一时分了神提前熄了灯,也可能会导致今晚的演出不好看;检场的少搬了一把椅子,直接让演员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但如果编剧写出来的唱词一句一个辙口,不要说演员唱着别扭、观众听着刺耳,就是作曲看到都会皱眉头;如果编剧枉顾板腔体的语言结构,硬是写得长短不齐、平仄不对,还自诩为“创新”,只怕作曲跟演员都会产生不满;剧中道白不顾人物身份,夫妻对话如开会、父子谈心如作报告,就怪不得观众起哄甚至起堂。
不管是写历史剧引经据典,尽可能的恢复古典风貌,还是写现代戏引用生活语言,展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这都是编剧应知应会的基本功。为什么基本功现在都很难达到?
目前编剧人才比较匮乏,很多院团排新戏就指望着买剧本,编剧很有可能是外请的,既不了解剧种独特的唱词结构、有的甚至连曲牌体和板腔体都分不清楚,又不了解剧团的实际情况,这都是很不合适的。
我们批评“剧本写得不好”,正是迫切希望“剧本能写好”,鼓励更多有才华有基础又爱戏曲的人投入到创作中来,也是期待现在正从事剧本创作的人能静下心来勤学苦练。
传统诗词歌赋的书籍就放在那里,但凡读过三两本就不敢把古典题材写得写语无伦次;火热的现实生活就摆在那里,到田间地头或者菜市场转转就能了解真实的社会语言,总能为剧本提供足够的语言营养吧。
“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对编剧来说,或者对戏曲创作全流程来说,这个创作方法都是很有益处的。
尽管不能将剧目失败的全部原因归结到编剧身上,但如果编剧写出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的剧本,就是把开创梨园的李隆基请来做导演、把三头六臂的哪吒请来表演,只怕也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更不可能发挥戏曲艺术“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说滴对
!!!
作者:李想
编辑/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