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用户对信息的寻求方式,从线下转为线上,实景转为虚拟,纸质转为数字。推动了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逐渐走向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乃至智慧图书馆。11月16日,以“图书馆特色文献的智慧化建设”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暨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年会在浦东图书馆举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图书馆特色文献智慧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分享优秀实践案例。
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介绍,特色文献建设是浦东图书馆近年重点工作之一。2019年,浦东图书馆联合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开展“上海儿童文学基地”建设,征集各类作品、手稿、奖状、物件等近20000件,初步形成了上海儿童文学史料保存体系。同时,浦东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重点收集打造浦东名人、浦东文史志、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医药、浦东教育、浦东方言六个特色主题文献,通过购买、复刻、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对文献进行数字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利用。目前,已建设完成浦东开发开放专题数据库、浦东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库、浦东传统民俗文化专题片数据库、浦东历史人物数据库等。去年,浦东图书馆还与浦东融媒体中心合作,开展口述历史拍摄工作,先后采访录制了“全国故事大王”夏友梅、“从农民到县委书记”严祥林等纪录片,以这些珍贵史料为基础在馆内建设相关主题馆。曹忠表示,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用智慧服务让图书馆不仅成为传承知识的地方,更成为创造新知识的地方。浦东图书馆将“提升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便利度”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任务,智慧图书馆1期将于明年初启动,其中,特色文献的智慧化建设是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国家版本馆信息技术部主任耿锐带来“中国国家版本馆智慧化服务”主题报告。国家版本馆负责国家版本战略资源规划、统筹协调、整理发掘、抢救保护等工作,数字版本亦是征集、典藏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国家版本书局中心。优秀版本资源的展览陈列与宣传使用,同样是国家版本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基于优秀版本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读者认识、感知中华优秀文化。国家版本馆开馆展览包括1个主题展览“真理之光”,2个基本陈列“斯文在兹”“见证伟业”,3个专题展览“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面向参观者推出“数字人”“导览机器人”“力反馈手套”等智慧服务。其中,“力反馈手套”通过对展品进行激光扫描和3D建模,以动作捕捉技术将手和展品实现虚拟交互,为参观者带来真实感受,比如隔空碰触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底部的“宅兹中国”,感受雕刻的凹凸纹理、青铜器的古朴质感。
“过去,我们常常说数据资源,现在还有一个词叫数据资产,这就说明数据已经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鑫带来主题报告“数据馆员助力服务创新——ECNU数据管理与数据出版的实践分享”,他提出,图书馆作为科研数据管理的主体之一,是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科研数据服务,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数据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撑,由此,数据馆员应运而生。数据馆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数据管理、数据技术工具、数据项目管理和科研技能等能力,嵌入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
浙江大学教授徐永明讲述“古籍智慧化大数据建设的思路和实践”,从纸本文献(金石)到数字化文献,再到结构化数据、智慧化数据,层层递进,构成了当前文献形态的上中下游。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冬介绍了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开发新机遇的数字藏品。从艺术品、收藏品到体育、虚拟世界、游戏,数字藏品为多领域IP创造了新的价值,形成了多个爆款产品。对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而言,数字藏品同样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图书馆要最大限度、更进一步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的特色文献与智慧建设,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力量的互利共赢。”曹忠呼吁。
此次活动作为“‘开放·连接·共赢’——2022长三角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创新发展研讨会”分论坛,由浦东图书馆、浦东新区图书馆学会共同主办。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