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欧阳志强 黄佩莹 何昱
“石湾瓦甲天下”,来到美陶湾,踏进连接石湾公园和南风古灶之间仿明清建筑的公仔街,一间间林立在青苔石板上的商号,陶艺品琳琅满目,令人醉于具有岭南民俗文化,感受“岭南文脉之城”的陶瓷氛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未料想过袁湖记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走进袁湖记门店,古稀之年的林伯正在跟收藏家探讨袁湖记藏品。石湾陶瓷文化宣传大使林伯面对镜头落落大方,认识林棠的晚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和陶瓷收藏界发烧友都尊称他“佛山老顽童”。“从未料想过袁湖记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林伯认为淘宝本来就是一件充满惊喜的事情,当初收藏袁湖记作品只是被独具一格的制陶工艺吸引,在寻找袁湖记后人和求真过程中不断拨开尘封的历史,收获到认知以外的惊喜。
“1944年8月,又到石湾‘新利号’和‘袁湖记’去做工,给他们出模(即创作模样)。”“直至抗战胜利后又回到石湾,在袁湖记、霍厚记当出模师傅。”刘传和区乾的自传中均提及袁湖记,独具风格的作品曾经被世人所遗忘。林伯介绍袁湖记特色时说:“袁湖记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数销往西欧、日本和东南亚一带,被海外老板要求印上CHINA,代表中国制造。”近年来,在一众陶瓷爱好者、收藏家合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鉴赏收集了一百多件仍存世的袁湖记作品策展,才纷纷感慨到“原来我们都遗忘了几十年了”。
刘炳墨宝《传承与创新》
在芸芸石湾陶瓷中,袁湖记及相类作坊出品被视为“行货”“洋装货”产销海外。“袁湖记作品最突出的是用我们石湾的泥土‘阶砖胎’,色彩是旧时袁湖记经营者在佛山采购的珐琅彩釉,所以我的个人看法,袁湖记在民国就开始中西文化交流。”林伯向大众展示《宝鸭穿莲》的同时一一详述袁湖记独具特色的标签,也是内行鉴真的法宝。原来现在的制陶工艺因为降碳的趋势,传统的龙窑柴火烧制被汽窑、电窑所取替,珐琅彩釉也被化学釉取替,不同的用料和工艺去复刻达到与真迹同等品质的陶瓷,需要花费时间潜心研发和第三方专业机构鉴定品质。
“增添美陶湾的一砖一瓦”
注意到市面上二手平台上架伪标袁湖记的产品在平台寄卖,林伯却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好事,与曾经名声远扬的刘胜记、潘玉书作品类似,真品在古玩市场供不应求,为了在市场流通却被不法厂家大肆模仿追捧,证明袁湖记足够被认可。只是手艺和用材都不是正宗的,他唏嘘道:“只能欺骗到入行收藏的初学者,资深的收藏家一眼可分析出赝品。”林伯也透露真的藏品越来越少,几乎都被藏家能收即收、只收不出,自己去淘《鹿头挂壁》,打动店长割爱镇店之宝的过程像“刘备三顾茅庐”。诚恳和真诚最终感动了收藏店强哥,最终高价收购完整一对。袁湖记重出江湖,林伯花费了不少“脚骨力”,膝盖磨损积水的林伯仍然热爱收藏事业,广东省袁湖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礼聘林伯为管藏部经理,日常看守门店。
林棠讲解《宝鸭穿莲》
今年10月,广东省袁湖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批佛山市第三批“佛山老字号”。据透露,林棠也将在美陶湾概念宣传片上亮相,林伯曾经因老同学一句“我是袁湖记后人的乡里”走遍了禅城的五间幼儿园找到第四代后人袁惠冰。他认为袁湖记现在被世人重视,是因为袁湖记后人对祖宗的缅怀和传承,同时站在美陶湾建设的时代风口,是多方的机缘巧合造成的,不只靠对藏品热爱的单薄力量。“袁湖记作为一个亮点补充了美陶湾的一砖一瓦”。
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据佛山市禅城区召开2022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新闻发布会得知,禅城积极推进建设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周包括九大主体活动以及多场公众活动,将在11月17日至23日举办一场跨界融合、以“文化+”赋能产业提升的盛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
校对 | 彭继业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