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
【资料图】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党”该怎么解释,历来众说纷纭。《集解》引用郑玄的话说:“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一党。”按照这种解释,“达巷党”就应该读作“达巷,党”。但《礼记·杂记》里有一句话“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这里“巷党”两个字为一个词,是“里巷”的意思,若是照此,“达巷党”又应该读作“达,巷党”。不知道哪一种更准确。《礼记》产生的年代早于郑玄,或许后一种说法更有道理。
杨伯峻《译注》赞成后一种说法,杨逢彬《新注新译》则认为仅此一例孤证难以证明“巷党”为一个词。
这个评价孔子的“达巷党人”又是谁呢?孟康注解《汉书·董仲舒传》时说:“人,项橐也。”据说项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神童,七岁时就做过孔子的老师。《战国策·秦策五》记载:“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
但这种说法并无确证,所以《集注》说:“其人姓名不传。”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集解》引用郑玄的话说:“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不成一名”,大约是说不靠某一项技艺成名。
《皇疏》引用江熙“言其弥贯六经,不可以一艺取名焉”的话,进一步说孔子“不可以一艺取名”,就是说他不能凭借某一项技艺成名。与此类似,《集注》说:“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
据此,杨伯峻《译注》将这一句译为:“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杨逢彬《新注新译》认为这样译不妥,“无所成名”应该译为“(可惜)没地方施展才能抱负”。原因如下:
一,按照旧译,在赞美孔子“博学”之后急转直下,而叹息他没有专长,这与类似句子不符。《论语》里赞美、指责某人或某事都是一贯到底,没有中途转折的。例如:“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子路》)
二,当时语言中“无所VO”(VO指谓语动词及其宾语)结构中的“所”一般都指“处所”“地方”。例如:“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子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寡君……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左传·桓公十八年》因此,“无所成名”应为“没地方成就名声”。
三,当时语言中的“成名”都指成就名声,成就一番事业,施展抱负。例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君过之!乌存以力闻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国语·齐语》)
分析全面,可以采信。
●译文:
达巷这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地方来施展才能抱负。”孔子听了这话,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赶马车好了。”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