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讲
【资料图】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九讲弟子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所以“弟子言”是《论语》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之后,儒有八分,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弟子言”既是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和发挥,又是后世八儒演绎的根,他们之间一脉相承。
【弟子言】【有子】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个在家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参加工作后却总是顶撞领导,这是很少见的。顺从领导,却又惹是生非,这样的人自古至今是没有的。
君子做人、做事、修心炼性善于从根本入手,根本抓住了,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孝”和“悌”就是“仁(道)”的根本,要想入儒门行仁道,就必须要从孝悌做起。
【弟子言】【有子】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的功用就是调和;先王之道就是以和为美。俗话说“和为贵”,小事大事都依照“和为贵”的原则来办,没有办不成的。情况也有例外:为和而和,刻意为之而不能以礼来节制约束,便行不通。
和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的平等只是理想,古人叫“大同”。大同实现不了,所以才有了礼。礼就是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大家共同遵守形成了习惯和传统。礼是处理差别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相处而各有所别。
【弟子言】【有子】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近,接近、符合。
复,践言也。
“信”有大信有小信。有子认为许下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才是大信,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
恭是恭敬,脸色庄重,说话客气。“恭”当然好,但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显得做作、太假。只有节之以礼,适度、符合各自身份的“恭”,才能“远耻辱”。
“因”通“姻”,是婚姻关系,“宗”是血缘关系。宗在这里作动词讲。如果婚姻关系不失亲近,也是可以归往、归向、依靠的。
“信”和“恭”,“义”和“礼”是同一类词,“因”、“亲”跟它们不是一类。所以极有可能是前两句对照,最后一句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总结。前两句是原则,是指导方针,后一句却说:遵照这个方针、原则去做(因),如果能做到即近于义又近于礼而且还能不失其亲,那么你以后就这样去做。言下之意,如果不能做到不失其亲,那就不要勉强这样做。
【弟子言】【有子】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询问有若:“年景不好闹饥荒,粮食不够吃,该怎么办?”
盍:何不。
彻:周代的田赋制度,十分取一。
有若给出的建议是用“彻法”收取农业税,就是减少收取的比例,减为十分之一。
哀公不干,说收取十分之二,我还嫌不够呢,怎么可能减为十分之一。
遇着一个这样的领导,有若也哭笑不得,耐心地做解释:“你少收点税,给老百姓多留点,老百姓有吃的,你还能没吃的吗?你多收点税,老百姓没吃的,你存了再多的粮食,那也不能叫够啊?”
哀公的意思是说我“用不足”,有若考虑的则是百姓“用不足”,两人根本没有在一个频道上。
【弟子言】【曾子】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就是替人谋划要真心真意、实心实意,不糊弄人,不乱出主意。
“信”,就是说话算话,恪守诺言,讲信用,不乱许愿,做不到的事不拍胸脯、不打包票。
“传不习”,就是听老师讲了,但是回去不复习。不复习,不巩固,没有掌握,没有吸收,把老师讲的又还给了老师,这等于是糊弄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对老师的大不敬。
【弟子言】【曾子】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
远:对于祖先的祭祀。
“民德归厚”是目的,就是百姓的道德重归于敦厚。
为什么说“重归”?意思是向前学习,向先辈们学习。那时候人们的道德都是敦厚的。
“慎终”和“追远”都是方法、途径。如果照字面意思解释,前者是“葬之以礼”,后者是“祭之以礼”,有点狭隘。“慎终”是否可以理解为“尊重生命”“生命至上”;“追远”是否可以理解为追慕先贤,见贤思齐。
【弟子言】【曾子】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shen,1声,是曾子的名,曾子的字是“子舆”。
贯,贯穿的意思。
门人,指曾子的弟子。
忠恕:忠是尽心诚意,为自守之德;恕是尊敬对方,为待人之德。
恕,不等于“宽恕”,如今所谓宽恕,强调的是“宽”。
“恕”和“仁”,恕是如其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仁是人其人,拿人当人。
【弟子言】【曾子】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启:通“䁈”,看。
免:指身体免受损伤。
曾子大病一场,恐命不久矣,遂召集他的学生说:“你们看看我的脚!再看看我的手!它们都还好好的,我保护得很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曾子引《诗经》一句,形容自己是如何小心谨慎。
战战,恐惧。兢兢,谨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是说从今以后,我可以不用再为此费神了。死了死了,一死百了,终于做到了全身而来,全身而去。
【弟子言】【曾子】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也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子:仲孙氏,名捷。鲁国大夫。
暴慢:粗暴、傲慢。
倍:通“背”,背离、不合礼仪。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看他。曾子病得很重,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说:君子所重视的“礼仪之道”有三个方面,一是严肃自己的仪态风貌,控制感情流露,就不会让人觉得粗暴和傲慢;二是端正自己的脸色,就会让人觉得可以信任;三是言谈注意措辞和语气,就不会让人觉得粗俗、鄙陋。
笾豆,笾,bian,1声。青铜笾,一般都是浅盘,短校(束腰的把),圈足镂空,仿竹器,或加盖,器形似豆,用盛稻梁;豆,与前者类似,但往往有高校,用盛羹酱。此两者都是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笾豆之事”是说祭礼具体细节,曾子让去问有司。有司就是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有关部门。
【弟子言】【曾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不耻下问”“有容乃大”“虚怀若谷”。
“犯而不校”,“校”是计较的意思。别人欺负你,冒犯你,你不与之计较。《圣经》里耶稣教导门徒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新唐书·娄师德传》里也有“唾面自干”的典故,说的也是极度容忍,不计较、不反抗的意思。
“吾友”是指颜回。
“昔者”说明是追述,说这话的时候颜回应该已经去世了。
【弟子言】【曾子】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六尺,约合138.6厘米,大概是现在12岁孩子左右的身高,在古代可能是15岁左右。古代以七尺指成年人,六尺即指未成年的孩子。
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
百里,就是长宽各100里,即所谓的一同之地。古代的小国一般就这么大。
可以托付年幼的孤儿,可以代理国家的政务,重大关头能够经受住考验,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当然可以。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当为“君子人”。
【弟子言】【曾子】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大”的意思,现在多用“宏”。也有说是“强”字之误,“强毅”就是“刚毅”。
“士”,也就是古代的读书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不可以不”就是必须,这是对士的要求。
士必须有宏大的志向,并且坚定而不动摇。宏大的志向就是“‘仁’以为己任”,是所谓“任重”;坚毅不动摇就是用一辈子来追求,死而后已,是所谓“道远”。
【弟子言】【曾子】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的话也是讲交友之道。
君子应该以文章、学问来结交三观相同的朋友,借着朋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和相互学习,来增进己身的仁德修养。
朱子曰: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弟子言】【曾子】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的话也是说,人不能考虑超出自己权限的政事。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自己的事用心去做,尽心尽力做好。职位不足以施展你的才华,自然会有人把你升上去,给你更大的舞台。
【弟子言】【曾子】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堂堂是褒义词,形容仪态庄严大方,相貌堂堂。但也可能是正话反说,牛哄哄的。
堂堂也是登堂入室的“堂”。
并,一起,一同。
曾子的意思可能是:子张看上去仪表不凡,威风凛凛,但是不随和,难以相处,没法儿和他一起追求仁道。
曾子的意思也可能是夸子张,谓子张高不可及,我不如他,根本没法儿跟他并肩齐驱。
孔子都夸子张“难能”,说明子张还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曾子不能不正视别人的长处,所以夸赞、表扬的可能性更大。
范氏曰: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仕。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弟子言】【曾子】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前文“见危致命”的“致”是给予、献出的意思。
“丧致乎哀”的“致”可以理解为极致、竭尽的意思。
这一句里的“致”,则可以解释为:尽其极,指尽情、尽心等。
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说:“一般情况下人不会情难自已,如果有,一定是在他的亲人去世的时候。”
事不临头不知痛,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说得头头是道,但轮到自己还不一样?
没有那种关系,不身临其境,想象有时是想象不出来的。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控制力的,不能自已只是未遇到那种情境。
【弟子言】【曾子】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即仲孙速,姓仲孙,名速。事鲁襄公,是有名的孝子。
他的父亲是孟献子,即仲孙蔑。
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说:“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都好学,别人也能做得到;最难的是他仍然任用父亲的臣子并且能够遵循父亲的治理之道,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啊。”
这就是孔子提倡的“无改于父之道”。
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说明什么呢?说明儿子尊重父亲,不单单是因为孝,而是觉得自己不如父亲。萧规曹随,前人比自己强,又何必非要创新、改弦?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有一定道理的,父王的臣子忠于的是父王,父王不在了,你未必能驾驭得了他们。他们从父王那里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是父王给的,而不是你给的。你的臣子忠于你,也想从你这里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你不调整人事,拿什么给他们?
【弟子言】【曾子】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这句话里“孟氏”是孟敬子,即鲁大夫仲孙捷。
孟敬子推荐阳肤当士师(典狱之官),阳肤请师傅教诲。
曾子当时已经开门授徒,阳肤是曾门七弟子之一。
曾子告诫他,现在执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你审问案情,发现了老百姓的犯罪事实,你应该感到悲哀和可怜,而绝不是高兴。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