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商代青铜器,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国之重器,
【资料图】
硕大无朋,雄伟而庄严。
它们只需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便能让人对三千年前的青铜文明浮想联翩。
图 | 后母戊鼎 | 来源于节目《文化百科》
不过,你有了解过后母戊鼎背后的故事吗?它因谁诞生?又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呢?让我们走近一步,一同欣赏这件享誉世界的文物瑰宝,随着它的纹饰看一场跨越千年的青铜盛宴。
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早在1939年,后母戊鼎就已经在河南安阳县的商王墓葬区西北冈出土。
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这件青铜器,又将其埋入地下。
直至1946年,后母戊鼎再度与世人见面,此后又由南京博物院转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 | 商·“后母戊”青铜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后母戊”青铜方鼎,重达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有一对立耳,腹部呈长方形,器身下面有四根柱足。方鼎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即常见于青铜器的凸出的条状装饰。
它有一对立耳,腹部呈长方形,器身下面有四根柱足。方鼎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即常见于青铜器的凸出的条状装饰。
图 | 后母戊鼎一侧立耳 | 来源于央视网
云雷纹是这件方鼎的基础纹饰。它的立耳上有一列浮雕式鱼纹,立耳外侧饰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
图 | 虎食人纹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器身有许多动物纹饰。腹部周缘为饕餮纹。
图 | 饕餮纹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柱足上部是浮雕式的饕餮纹,柱足下部有两周凸弦纹。除此之外,方鼎上还可见兽纹和牛首纹。
图 | 兽纹和牛首纹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后母戊鼎为谁而造?
经过研究人员的调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这件青铜器与母亲有关。
“父母为重,孝顺最大”
图 | “后母戊”铭文拓印 | 来源于人民日报
一般认为,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纪念自己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母戊”是庙号,其身上的“后母戊”字样的铭文就是证明。
是“司”还是“后”?
自后母戊鼎发现以来,这件青铜方鼎就有许多谜团。
其中之一,便是铭文的认定。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另一个名字称呼它。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对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熟悉——“司母戊鼎”。
图 |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这件国宝的名字被研究了很多年。此前认为铭文的第一个字与“司”相像,“司”通“祀”,为祭祀之意,是武丁对母亲的祭祀怀念。
图 | 甲骨文中很多字左右无别,可见很多字虽然相反,但其实是一个字 | 来源于国家博物馆
但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写法左右无别。它们向左或向右,其实都是同一个字。殷墟妇好墓中的圆尊和方尊都有“后母”铭文,但两尊写法一左一右。春秋时期的叔夷镈(bó)铭文记载的成汤伐夏后中,也将“后”写作“司”形。
图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后,君也。”
我们熟知的后裔、后稷等名号中的这个字,与君王有所关联。在甲骨卜辞中,曾称妇好为“后帚好”。可见这个字不限于男女性别。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称戊为“后”,合情合理。
母,应该指她的辈分。
甲骨文中,祖母一辈称为“妣”,母亲一辈为“母”。作为儿子为怀念自己母亲而造的方鼎,这毫无疑问是对母亲的尊称。“后母戊”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包括了器主的爵称、辈分、名号,文从字顺。
其意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后戊”。
后母戊鼎的铸造
研究人员根据后母戊鼎的鼎身合范后的范线,对其铸造工艺进行了几种推测。
图 | 铸造模型图,第一步合范 |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有的人认为其身形巨大,是分铸而成。
图 | 铸造模型图,第二步浇铸 |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匠人采取地坑式浇铸鼎身,后加铸器耳。
图 | 铸造模型图,第三步浇铸 |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不过,要面临的困难是,后母戊鼎器身各处的青铜厚度不同,不同合金溶液冷却速度也不同,如何做好如此形制的青铜器实在考验运气和技艺。
图 | 铸造模型图,第四步脱范及第五步铸器耳 | 来源于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
或许我们今天所见的后母戊鼎,是经过反复尝试与制作,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
铭文铸刻蕴含尊母孝心,
国之重器彰显踔绝工艺。
相遇这场跨越千载的青铜盛宴,
冷色文物有了暖色人情,
足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宗匠荟萃以铸物,
贤杰恭谨而行德。
来源:简阳市文化馆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