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怎样读书?朋友圈里各种各样的观点甚嚣尘上。有人说,要快乐学习,建议不给孩子压力;有人说,学习是件辛苦事,怕吃苦,就别学习;还有人说,要教育孩子,家长就得先修炼自己。
读书是学习的主要手段,有了知识,就可以改变命运,从心理上获得天然优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麻鞋朝天子,衣袖露两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知识,永远是改变命运的途径。读书或许会使命运更糟,但不读书,永远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资料图)
说了这么多,究竟该怎样读书呢?看看前人是怎样读书的。清代,甘肃(包括甘宁青)共考中进士343人,这个数量远远不能同南方其他省份相比,甚至无法同江浙的一个县相比,且所占进士的数量只有清代进士总数的八十分之一,位列全国各行省总数最末。这其中,有甘肃面积广大,参加乡试不易的原因,也有经济困难,赴京赶考艰难的缘故,自然也有地方教育落后、人口基数小的因素。
即便如此,甘肃还是出了一大批人才,既有临洮张晋,也有武威张澍,阶州邢澍,还有吴可读、安维峻。此外,谭嗣同在陇上待过6年,清末民国的国学大师汤用彤是从陇上走出去的。在陇上的清代学者中,武威张澍、阶州邢澍并称为陇上二澍。他们的成功之路会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陈尚敏讲述的陇上大师们的读书故事。
张澍进京,跟一流大家学习
这些年,我在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时,发现了大量过去被人们所忽视的资料。仔细分析这些资料,非常有意思。在一些进士举人的传记中,就有大师们的求学经历。细细考察,不仅能发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也能看出大师们的求学过程,这或许能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发。
清代武威学者张澍,其学问在清代学术史中占据一定的分量。张之洞在《书目问答》中将张澍列为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而梁启超认为,乾嘉时期,甘肃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二流学者中有张澍。像张澍这样的大师是怎么炼出来的?
张澍是武威人,号介侯,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澍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困,不过人很聪明,六岁就能写诗。后来,读书时遇到了一位明师,他就是武威名士刘作垣。刘是进士出身,当过安徽舒城知县。后来,掌教酒泉书院。很快,他就回到故里,主讲凉州天梯书院。
刘作垣对张澍特别关照,“奇爱之”,非常喜欢他。这说明,张澍小时候是一个聪明伶俐,能耐得住性子读书的孩子。一次,主管教育的学使章桐门即将前来考察武威学生的水平。章桐门就是章煦,曾任陕甘学政,浙江钱塘人,后曾任两江总督。
这时,张澍还没有读过律赋。刘作垣就让张澍赶紧补救。张澍拿出家里藏的新赋类的书,刘作垣说,那就全部读了。果然,6天后就把这些书读熟了。这下,轻松通过了章桐门的考查,获得当地幼童考试的第二名。
这应该表扬啊,可是,刘作垣却打击了他。刘作垣说,不是你的赋写得好,而是你的年纪小,所以才奖励了你。看看,这个方法多好,该鼓励时鼓励,该压时就要压。张澍十四岁考中举人,章桐门就把他带到了京师(北京)。
京师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各地来的学者云集于此,张澍大开眼界。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基础扎实了;行万里路,眼界开阔了。网络流行语言也这样说,不读万卷书,只行万里路,充其量是个邮差。
到北京,张澍通过章桐门,得以融入到当时全国顶尖级的学术圈。张澍跟随邵晋涵学习经史,邵晋涵是一代大家,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史部的书籍多由他最后校订,提要也多是他写的。他还跟管世铭、朱珪、阮元等人学习。这些人都是当时顶尖学者。
在这个圈子中,年纪轻轻的张澍也渐渐声名鹊起。张澍曾说,管世铭见他的文章,击节惊奇,稼轩豪气,同甫雄词。无疑,这次北京游学给张澍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收获。考中进士后,张澍在四川贵州等地为官。道光十年辞官,又去江浙一带游历。张澍一生著作等身,他在金石、姓氏学、地方史志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姓氏五书》是一门绝学。其《二酉堂丛书》,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大半收录的是甘肃籍的作者。清末,他的八十本著作被法国人伯希和从西安弄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这就是游学的好处,否则,一个武威的年轻人,怎么会挤入全国的学术圈子。
半工半读,十年苦读,邢澍终成一代大师
而与张澍齐名的阶州邢澍则是另外一个情形。他的读书经历是怎么样的呢?
邢澍字雨民,武都人,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邢澍小时候,家境极其贫寒,还曾经在寺院中借读。后来读书有成时,准备到西安参加乡试,可是家里没有钱,拿不出来路费,怎么办?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主意,说是置办些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希望届时大家能提供点帮助。
这个主意好!可是,他们家连酒席钱都凑不出来,无奈中只好借钱置办酒席。这天,乡亲们来的人不少,眼看着酒席吃完了,可是愿意出钱资助的人却没有。面对此情景,母子俩只能失声痛哭。好在,有个商人听说,就主动出钱资助邢澍,让他到西安参加考试。
邢澍是21岁考中举人的,和14岁就中举的张澍相比较,显然晚了许多。考中举人后,邢澍又返回家乡,准备参加次年的京城会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闱。费用依旧是个拦路虎。好在这时,阶州的人要去京城汇报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古代人们称此为上计,负责进京的人就被称为计吏。这人对邢澍很照顾,他考中进士后曾经多次回忆,跟随计吏进京的情形。
从阶州到京城路途迢迢往返不易,好多外地在京的学子们,如果当年考不中的话,就不回家,而在京城找一份“工作”,半工半读,等待三年后的乡试。邢澍是32岁时考中进士。从举人到进士,备考时间长达十余年。显然,对他是个磨砺。
在京师,在陕西长安人年景鹤的介绍下,邢澍认识了满族诗人和亮。和亮本名和惠畴,字亮。这是位旗人,他的父亲曾经在秦州(今天水)当过官。和亮和邢澍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之和亮家是长白山满洲旗人,有着比较广阔的人脉关系。
两人起初是诗文唱和,后来又交流经史子集方面的话题,感觉非常相投。后来,邢澍就在和亮家中,担任私塾老师。这样,解决了他吃住等生活问题。实际上,据后人的说法,邢澍在和亮家任私塾老师时,也是学问提升最快的时期。因为和亮家的藏书非常多,有万卷之多。同时,和亮家相互往来的也都是一些仕宦之家,各自有家传学问和人脉。无疑,邢澍居京师十年,和当时鸿硕宿儒往来,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牛树梅,落第后,就去出任书院山长
后来,邢澍考中进士,长期在江南为官。他62岁从浙江秀水回到了老家阶州(今甘肃武都),以著书自娱。他在江南期间和钱大昕、钱大昭、阮元、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张澍等人都是好朋友,尤其是钱大昕、洪亮吉等是清代中叶学术界的中坚人物。钱大昕曾给他写过一首诗,其中说:“才兼八斗方成富,业可千秋不自尊”,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
无独有偶,通渭人牛树梅,也有在外游学经历。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道光二十一年中进士,曾授四川按察使,主讲过成都锦江书院。
牛树梅家境也非常贫寒,小时候读书没灯,就借着月光读书,13岁作一春联:“今日鱼龙相杂,他年鸡凤各殊”。牛树梅是道光十一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不幸的是他连考场都没有进,先是到三原办理手续,门官敲诈勒索,等赶到北京却有些晚。因而,只能在场外兴叹。幸运的是,他在北京遇到了梁省吾。梁省吾是广西人,礼部主事,在京城有文名,他就拜梁省吾为师,准备参加第二年的大考,结果也落第了。
接下来,他就开始了真正的游学。他先去陕西略阳拜访房师贾兰圃,被聘为嘉陵书院山长。道光十五年,牛树梅再次会试,落第。后来他多次参加会试落第。直到道光二十一年中榜。牛树梅后在四川等处为官,人称牛青天。同治十三年,牛树梅返回故里,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他去世后,四川各界送挽联:“巴蜀颂名臣,斯人不负苍生望;关西传道统,夫子堪称汉儒贤。”
其实,那时很多人都是以教养学。考试落第,最常见的出路就是在私塾任教,边教书,边备考。武威人进京参加会试,有时候多达百人,考试结束了,除考上的外,一部分人回家了。还有几十人就滞留在京城。这些人,基本都是边教边学。
回顾大师们的成功之路,小时候很努力,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并没有停滞不前,多是在中举之后,经过近十年的磨砺才考中进士,其间读书,学习,学问素养获得飞越的提升。就连十四岁中举的张澍也是19岁才考中进士的。游学开拓了视野,能从全国顶尖的学术大家们那里获得滋养的机会。往往是读过万卷书后,才能在行万里路中获得质的飞跃。
大师就是这么炼成的,你看明白了吗?
上一篇:诸葛亮书法欣赏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