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桥下的中国》通过拆解古代津梁的营造之术,阐释桥梁的建构之妙。本书钩沉桥中典故史话,联通古今桥俗民风,以此呈现中国传统技术与文化。
本书入选10月封面书单。
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资料图】
本书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
文人墨客竞折腰
文/李晓杰
在我国广袤的山水之中遍布着无数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材质各异,有石桥、木桥、竹桥,而且各型各式,有拱桥、廊桥、索桥等等,千姿百态,它们不仅本身美轮美奂,而且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衬,融为一体。这些桥梁就像一道道七色的彩虹,点缀着祖国的青山秀水,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为那些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留下了许多与桥梁有关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内容丰富,或是生动传神地描绘桥梁本身的雄伟壮丽,或是翔实记述桥梁建造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些桥梁所记录的历史记忆和它们过去的光辉岁月。
(一) 颇夸九州物, 壮丽此无敌——以桥写景
《诗经·大雅· 大明》中有“造舟为梁, 不显其光”之句。诗中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情,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因而极大地显示了文王的光辉。这可以说是我国诗歌中最早出现咏桥的名句。我国文人很早就将桥比作人间的彩虹,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诗句。阿房宫地跨渭河,中建长桥于其上,就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水波荡漾的渭河之上,复道是指连接阿房宫建筑物之间的廊道。这些廊道错综复杂,有的还悬于半空,就像一道道彩虹。
垂虹桥
在江苏吴江有一座垂虹桥,因为“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名垂虹桥。许多名家纷纷写诗赞美此桥美。王安石《垂虹桥》诗云:
三江五湖口,地与天不隔。
日月所蔽虧,東西渺然白。
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
谁投此虹蜺,欲济两间阨。
中流杂蜃气,栏楯相承翼。
初疑神所为,灭没在顷刻。
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仄。
独怜造化功,不谓因人力。
今君持酒浆,谈笑顾宾客。
颇夸九州物,壯丽此无敌。
荧煌丹砂柱,璀璨黄金壁。
中家不虑始,助我皆豪殖。
喟予独不可,还当采民力。
诗中称此桥非人力所能为,九州之内没有比它更壮丽秀美的了。郑毅也有《垂虹桥》一首:
三百栏干锁画桥,行人波上踏琼瑶,
插天螮蝀玉腰阔,跨海鯨鯢金背髙。
路直凿开元气白,影寒压破大江豪。
此中自是银河接,不必仙槎八月涛。
后人将“插天螮蝀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一句与宋苏舜钦的“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杨杰的“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合称吴江长桥三名联。
除了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如此美景当然也为画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宋朝著名书法家米芾途径吴江时,就留下了“垂虹秋色满江南”的墨迹。而明画家沈周所绘的《垂虹秋色图》和文嘉所作的《垂虹亭图》,更是将垂虹桥的景色描绘得美不胜收。
《桥上桥下的中国》
李晓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