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厚重文明孕育“大政”之道。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主根主脉,在这片土地上凝练了一系列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涵养、丰富了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11月1日,“大政之源”展览在山西博物院盛大开幕,以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科学地揭示了山西在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思想涵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要影响。
人类之起
山西是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的研究热地。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曾经埋藏的生命的秘密,或将一一揭开,原来,人类的脚印还要更深、更远……
【资料图】
1994年,中美科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寨里村发现了起源于4500万年前的高级灵长类化石,改正了人类起源于北非的学说,并且将人类的发展史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山西垣曲也成为举世闻名的最早人类远祖起源地。
“大政之源”展展品——鼠猿化石。
距今243万年的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就是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址。人类起源和演化史在山西不断重写。
“大政之源”展展品——西侯度文件资料。
“大政之源”展展品——西侯度系列石器。
在距今20-10万年前,生活在山西的古人类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旧石器遗址在山西境内陆续发现,这一时期主要有活跃在桑干河两岸的许家窑人和汾河两岸的丁村人,人类化石形态和古DNA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山西存在不同的人种,揭示了东亚早期现代人的古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示出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画面。
“大政之源”展展品——许家窑人使用的石器。
文明之源
有了人类,文明的轮廓也就渐然清晰。山西先民在这里生存生产,繁衍生息,创造了一系列物的文明:创新石器、绘制彩陶、养蚕缫丝、冶炼矿石……与此同时,关于美的思考、权力地位的表达,也开始了。
在距今3万年前后,为了适应寒冷干燥的环境,山西的先民们将传统的石核—石片技术与细石叶技术进行融合创新,船形石核技术孕育而生。生产技术的变革为山西原住民适应末次冰盛期极端恶劣天气提供了生存保障。
“大政之源”展展品——石叶和石镞。
当时山西先民已经能够用绘画艺术形式反映族群的心理与信仰,无论是岩画、陶器彩绘还是服饰的制作和加工,都强调了质朴美感,图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生活场景,而且发展为具有阶级和宗教属性的考量。美,装点了先民的多彩生活,也焕发了蕴积的艺术精神。
“大政之源”展展品——晋南地区出土的鱼纹盆。
晋南是中国早期丝绸纺织业的起源地。在山西夏县西阴、师村,闻喜邱家庄,芮城西王村等地遗址发现的仰韶时期桑蚕茧和石雕蚕蛹,以及仰韶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纺轮、骨针,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山西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大政之源”展展品——闻喜县出土的石雕蚕蛹。
晋南是中原地区盐铜资源最为富集区域,是早期国家控制河东盐业生产的重要据点。闻喜千斤耙是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矿采矿遗址,反映了中条山铜矿露天运作的早期开采方式,绛县西吴璧冶铜遗址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空白。
“大政之源”展展品——铜矿冶炼遗物。
玉,“石之美者”,其资源稀缺性和温润质感,代表着天人合一,是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各种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的作用下,晋南地区率先突起,加速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核心区域。
“大政之源”展展品——系列玉器。
国政之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和合,推崇以礼建制、以礼立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治国理政思想早已在山西陶寺遗址的王墓中,找到来自远古时期的解读和早期人类社会的践行遗存。
良渚、陶寺、石峁与二里头并称中国早期四大都邑,山西襄汾陶寺是其中发现龙山时期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城址,开创了中国城郭之制的先河。
“大政之源”展展品——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排水管。
作为一国的统治者,掌握正确的传授历法和时间,可以指导百姓按时播种从而取得良好的收成,是对当时农业产量的有力保证,也是促进人口增长,作为国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更是促使国家强大的内因所在。
“大政之源”展展品——沙漏。
陶寺M22墓葬规模巨大,残留的未扰动随葬品多达72件(套),并随葬了具有上政意义的“豮豕之牙”列钺、王权权柄象征的圭尺等重量级随葬品,这座墓葬无疑是一座王级贵族墓。
更加重要的是,这座王墓埋藏器物所体现的意图已经反映出最初中国的治国理念,“豮豕(fén shi)之牙”列钺代表的“成而不用”“崇尚文德”的上政思想,“橐弓箙矢”代表的先礼后兵的次政理念,都为后世中华民族核心治国理政思想开创了先河。
“大政之源”展展品——“豮豕(fén shi)之牙”列钺。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