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最陶瓷
【资料图】
ID:zuitaoci
陶艺家八田亨 · 寻回初心的旅程
自2016年开始拜访日本作家,在写下文字的同时,常思考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没有太着重于陶艺技巧,而将身处采访现场所感受到的环境、作家本人与作品本身,以朴实的文字书写,让读者认识作家,以后有机会看到作品时,可以想到背后的故事,心里升起一种共感或体会,这就是对作家与作品表达感谢最好的方式了吧。
接下来我们的脚步来到了位于大阪市郊的堺市。作为日本知名市集「灯しび之の集い」(读音tomoshibito no atsumai)的举办地,堺市也聚集了一些作家以及艺廊,是个不过于喧嚣却又热闹的地方。
一抵达八田先生家,我们忍不住惊叹于整体空间的设计:玄关位于二楼,入门后右手边是工作室,沿着左手边楼梯往下走,就是抵达温暖的家,明确的将空间划分,彼此保有独立性却又连结,极其巧妙!木头素材做为主调,室内显得清爽温暖。
放在玄关前陶偶 栩栩如生
工作台正对着大片玻璃窗,无论晴雨,八田先生在这里持续创作着。
出身金泽,於大阪产业大学专攻建筑、环境设计,接触到造景、工艺等,其中最感兴趣的,是陶。「建筑的规模极大,能够贡献一己之力之处十分有限;如果是从头到尾都能自己完成,我比较想从事这样的工作。」正式与陶相会,是毕业后,到舞洲陶艺馆工作、学习。
「当初在大阪关西机场工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海底黏土。政府单位思考如何能善用这些素材,于是在舞洲开立了陶艺馆。」工作内容包括土壤、釉药研究,为来馆参观的民众解说、介绍,一週有三天工作,其他三天八田先生可以利用设备,进行自我学习与实验。
浸淫舞洲陶艺馆,八田先生相较于其他作家,在创作道路上似乎比较没有悬念?
其实不然。
学生接收到的陶艺,偏向技术性与表现性,老师又是较前卫的作家,八田先生自然走向制作物件(object)的道路。这样的学习脉络,也曾让八田先生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想要做出比他人更加前卫的作品、去参加各式竞赛的节奏里…如此用力创作的这一段时间,八田先生内心时而涌现怀疑的声音,终于他停下脚步,暂时停止前进。
前进、暂停、思考、再前进,之于作家,有时最难的,并非「会做什么」,而是「要做什么」。
走廊上的木柜上,放着器皿与全家福的照片,这两者,都是八田先生最珍贵的宝藏。结婚后的八田先生,开始制作器皿。
「看到客人实际使用我双手做出的器皿,用在料理盛盘、用来喝茶,让我第一次有了与这个社会紧紧联系的感受。我很满足。」
原本以为器皿创作起了头,八田先生却依旧陷在过往。舍弃好用器皿,努力制作满溢着原创性的作品,想要把表现性极大化。
器皿本质与表现性,仿佛是绳索两端,八田先生紧紧抓着、挣扎着,那一段时光,是痛苦的磨练。
这样的低潮持续,直到八田先生加入了器皿市集「灯しび之の集い」的主办团队。
从报名、进场到活动当天,他看到了来自全日本各地,有这么多努力在创作的器皿作家,大家齐聚一堂,相互认识、交流,也跟来参观市集的客人互动,八田先生在那天瞬间清楚了,这就是他想走的路,向往的「创作」。
工作室层架上置放满满的素坯作品
除了自身创作,八田先生也陆续收藏了许多不同作家的器皿,渐渐地,心里的声音越来越坚定,「在料理摆盘时、在实际使用时、在清洗时,我都会想要用」八田先生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做出这样的器皿。
工作室里的瓦斯窑。上头是用来观察窑内烧制温度与环境的各式用具。
柴烧窑则是位于车程约30分鐘之处,长度约七公尺,前、中、后的温差很大,每次开窑,若放入三百件,大概仅有20件成功,虽然成功率如此低,八田先生还是不曾放弃,每个月都开窑,认真程度令人赞叹。
2003年以来,一直与柴烧窑奋斗着,改变窑壁、烟囱等,历经各种挑战与挫折,四年前,八田先生进一步克服了温度控制等难题,堪称代表作的「白掛」系列正式诞生。
技法是粉引,却不想沿袭李朝传统,而想做出属于八田亨原创的技法。八田先生称作「白掛」。「掛」的日文含义是泼洒、淋上去之意,因此「白掛」即為淋上白色的化妆土。
柴烧的落灰会直接撒落在器皿上,在白掛之上透出青色光泽,欣赏器皿的乐趣,就在于这些看似自然却是创作者的用心之处。三岛手作品,大人的沉稳感一览无遗。土的顏色与线条之间达到平衡,线条细腻。
无论是用岸和田的土,或是烧制时加入以葡萄藤,对八田先生来说,居住在哪,用哪里的土,陶艺取之于自然,用于生活,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拥有七座窑的八田先生,我大胆地问他如果只能选择一座窑,其他都得放弃,他会怎么选呢?
「果然还是柴烧窑吧(笑)
纵使柴烧的缺点比比皆是,像是效率很差、耗费很多燃料,又得劳师动众需要很多人帮忙,甚至有一整窑都失败、令人崩溃的情况发生…不过,只要有那么一只作品的某一个部分露出了柴烧之美,那种满足感是怎么也比不上的。」
近期作品比例大概有八成以上都是柴烧,八田先生坦承「其实不能说柴烧的作品特别好…而是。随着创作时间拉长,技巧上一定会有显著的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某些部分可能会消逝…因此我会刻意去挑难的路走。」
不使用电动拉坯机、选择拉坯时比较困难的土等,拉开技术纯熟的匠人印象,又或是仿佛机器般快速制作的产线,只有在越贴近原始的创作环境下,从土转变为的器皿,才能留下人的手感,也才有机会碰触到八田先生创作的初心。
15年前搬到大阪堺市正式独立,现在的八田先生,谈起创作充满自信。十五年来的坚持,终于开花结果,找到毕生志业的平静心情,从他的作品里可以完全感受。那么,对于创作的表现性与前卫呢?仔细瞧,或许会在作品里的某处,找到痕迹。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