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实习生 卢佳圳
日前,由广州太古汇主办、知艺文化策划执行的主题讲座《景观的肉身》在广州方所书店举办。作为艺术展览《2222年时空考古公园》的子项目之一,策展人杨青特别邀请了知名景观设计师、诗人庞伟对其亲自操刀设计的艺术装置《2222年考古现场》进行分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讲座中,庞伟就景观设计提出了独到见解。他指出,展览首次实现了将景观搬入室内,赋予建筑艺术更多公共性。据悉,该展览旨在以诗性、人文关怀讴歌人类身处的文明生态,运用方言景观回应多样文化,通过营造“在200年后考古”的意象,为观展者打造“穿越时空”的新颖体验。
庞伟分享主题讲座《景观的肉身》 图/受访者提供
置身“200年”后回溯人类文明
“200年”后的考古现场是什么样的?庞伟认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是动态的过程,站在未来回溯过去,就如同当下人们端详“巨石阵”等世界遗迹的情景,亟待观众用个性化视角自主挖掘其中的奥秘。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起彼伏的“马丘比丘石”以矩阵排列;棕褐色的体块上管线密布;象征着生命力的婴儿啼叫声不绝于耳……在“未来、现在、过去”时空交错的意境下,多元的思考也成为“考古”的重要意义。在现场,不少观展市民驻足凝视,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吴同学称:“内心萌生出一种重生的张力。”
“马丘比丘石”概念图 图/受访者提供
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卢佳圳 摄
庞伟解释说,考古是用新眼光新角度审视人类文明,《2222年考古现场》从未来出发、考古当下,正是给予观众独特的思考视域。
“以生物为基本”构建奇幻景观
远远看去,由庞伟主导设计的景观艺术装置像是构成了一个富有生机的整体。他表示,“回归人群、回归土地、回归文化”是其景观设计的一大要义,通过将代表自然的“岩石群”与代表历史的“时空意象”进行合成,室内景观也可以迸发狂野的生命力,这便是“以生物为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艺术装置吸引观众欣赏驻足 卢佳圳 摄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赖文波表示认同,他说:“景观是活物、是生命之物,尊重个人与个体的喜好,尊重自然和人文多元化能够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走向大众,是当下的一大趋势。”
此外,除了造型奇特的艺术装置,《2222年时空考古公园》还设置有当代舞、儿童创作工作坊、记忆剧场等系列子项目,为观展者献上一场“时空旅行”的艺术盛宴。据介绍,展览一经开幕,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网络红人、高校师生等前来观展打卡。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到未来考古”的热潮。对此,庞伟说,观众的反应、艺术家的再创作及网络评论都是展品的延伸,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徐炜伦
校对 | 谢志忠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