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资料图】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满目黄花新泛酒
农历九月,正是菊花怒放之时,秋高气爽,饮茶赏菊,在古人眼中也是远离世俗的一件雅事。
赏秋菊的风俗在唐代时颇为流行,到了两宋时一度达到顶峰。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了宫中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描写了民间赏菊:“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到了明清时期,市井酒肆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将菊花堆成山状,以吸引顾客。《燕京岁时记》载其景,“于街巷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清代赏菊更是成为宫廷秋天活动必备的项目。
而菊花更是与酒联系在一起。酿制菊花酒,需采九月刚盛开的菊花,等待一整年的时间。《西京杂记》曰:“菊花舒时,并菜茎叶,杂黍米酿之,制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头一年就开始酿第二年喝的酒。古人认为,菊花酒有保健作用,所以逢时必饮,以祛灾祈福。
自魏晋以来,饮菊花酒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唐代李适之曾写道:“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而诗仙李白,采黄花入酒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上龙山继续饮酒:“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听秋喝茶正当时
通常认为,喝秋茶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在唐代以前,关于秋茶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那时茶农只采春茶,秋冬茶一概留养的缘故。
汉武帝时期,可以见到“荈”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是“采摘较晚的茶”——有人认为就是指秋茶。
到了西晋时期,第一篇“茶叶专题文章”出现——杜育的《荈赋》。《荈赋》中第一次写到种茶的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用器为陶瓷,以及茶汤特点等。
唐代诗人张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里提道:“秋茶莫夜余,新自作松浆。”虽无法窥见秋茶的全貌,但也能得知民间有喝秋茶的习惯。
秋茶真正的普及应该是在宋代,南宋诗人陆游很爱喝茶,甚至自比茶圣陆羽。“地炉堆兽炽石炭,瓦鼎号蚓煎秋茶。”这句诗来自陆游诗作《初到荣州》。在另几首诗中,则直接写到“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不同于《荈赋》中郊游时的娱乐性,此时的秋茶显然已经进入正常销售领域了。
明清时期,大量笔记记载人们采秋茶之事。尤其是清代,很多对茶有研究的文人雅士,对秋茶提出了采养结合的问题,认为秋茶不宜过多的采摘。如清初王草堂在《茶说》中写道:“武夷山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
西风起兮秋鱼鲜
“西风起,秋鱼肥”,秋天的鱼儿开始为过冬储备脂肪,因此肉质格外鲜嫩。如此佳味,引得无数文人为之折腰。
《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家里的莼菜羹、鲈鱼脍太好吃了,又何必非要跑到外地做个不自由的官呢?
脍就是细切的肉。北魏《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名菜“金齑玉脍”,其实是生鱼片蘸着调料吃,上佳之选就是鲈鱼脍。鱼肉洁白如玉,齑料色泽金黄,色香味俱全。连隋炀帝都赞一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要吃到最好的鲈鱼,就得等秋天。春天鲈鱼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下卵,夏天回溯进入淡水生长。等到了秋天,经过一番历练的鲈鱼肥美丰腴、柔白如雪、肉质坚实,吃起来不仅鲜嫩清香,还营养滋补。
除了鲈鱼,鲥鱼也是古人秋日餐桌上的美馔。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说,宫廷在中元节过后,就要大吃鲥鱼。鲥鱼有多好吃呢?北宋梅尧臣写它“甘肥不入罟师口”,意思是说鲥鱼肉质肥腴鲜美,不过再好吃,渔夫也是不吃它的,因为要拿它卖个好价钱。据记载,鲥鱼物美价不廉,一尾要价上千钱,但它却值得让老饕们情愿破费。北宋郑獬《江上》诗云:“芦叶萧萧江上秋,鲥鱼清酒解消忧。”秋有收获之喜悦,亦存萧瑟之忧愁,何以解忧?郑獬分享了他的秘方——鲥鱼搭配清酒,鱼肉沾舌香嫩,琼浆入喉柔甜,像这样吃一顿不痛快,那索性就吃上两顿。
排版:张嘉真
图片设计:李少普
审核:彭宗璐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