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最美秋词《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资料图】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盛唐 李白或者无名氏
晚秋的太阳,特别干净明丽。天空高蓝,空气澄澈,太阳光简直是金色的,收干了空气中的水分,一种光的沐浴,白天仿佛微火,让树叶焦脆,而人若站在高处,目力所及,高岗远树,远山近水,田园城廓,都在白而微黄,晃晃的日光下,而自己也如焦脆的树叶一样,带着微醺的醉色,一种浩然的微醉和寂寞。不信,你听远远人间的声音,传递过来时,仿佛经历了日光的过滤,带着寂寞的回响,一瞬天长地久的熏然之美,让你感慨,今日何日,今夕何年。
这样的秋阳午日,最适合读的一首词,是唐人的《忆秦娥》。
实际这首词,流行于南宋。但是许多人都将这首词,定为李白所写。
这是因为,唐朝之后,经历过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唐朝的很多诗词,包括李白的很多诗作,也在战乱和岁月中湮灭,比如唐朝由李白叔叔李阳冰整理刊行的李白诗集《草堂集》,到了宋朝已经出现部分遗失,而宋朝编撰增补的《李太白全集》也未必能全面收罗李白的作品。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后,文化上开始崇唐,收集各种散佚的唐朝作品,其中,就有这样一首,不知何人所作的词《忆秦娥》。
唐朝诗词并行,但是官方将诗定为科考的必备项目,所以流传的唐诗的数量远远大于词。但是唐词,着重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结合,流行教坊宴会,百姓口头。
因为词的数字有变化,更贴合旋律的长短,能够表达更绵长的情感,比如出土的《敦煌曲子词》,就证明了流行于唐朝民间的词作,活泼多端,情感饱满真挚,适合演唱。
所以词并非起源宋朝,而是唐朝,甚至先唐之前就有,并且和音乐联系紧密。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到底写了什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那箫声舒缓呜咽,秦国的王女,站在高楼上,看见了楼上最清冷皎洁的月色。
那秦楼上美丽的月色,照见了,灞陵边的杨柳,照见了灞陵灞桥上年年的离别。
很多人想到灞桥伤别,会以为是汉朝的典故。
这是后人的想当然。
实际灞桥是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所建,因他称霸西戎,故而将滋水改称灞水,以显示他的征服之气。而这座长安古城通往西域的重要桥梁,称为灞桥。
而汉朝汉孝文帝刘恒的陵寝,正在灞水灞桥附近,称为灞陵。
古人离别折杨柳以送行,起源先秦,因为柳树繁殖能力强,且柳叶柳枝,在上古有辟邪清火的药用,古人医药不发达,仰赖自然草本祛病养生,而柳又谐音”留“,是一种长寿挽留的祝福,所以直到唐朝,依旧流行折杨柳送别,尤其是往北行,出塞到寒冷的地方,医药更少,风险更大,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更要多多折柳。
那么回到这首诗词的内容,秦娥,可以说是秦朝的女孩,如果居住高楼,就是秦朝贵族的女性,但是秦娥和萧联系在一起,却另外有着特指,那是指的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有位美貌会吹箫的郎君,引来凤凰,而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双双成仙,过着美好的神仙生活。
但是这首词,却是现实主义表达,那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并没有和丈夫过着神仙的生活,而是当熟悉的箫声响起的时候,她站在楼上,看着皎洁的秋月。
那么她的丈夫去了哪里呢?
她的丈夫因为秦穆公的好战和争霸,远去西北,剩下她守着年年月色,夜夜伤别。
这首词,写到这里,充满的夜之凄清和岁月的断肠。
她的丈夫至今没有回来。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但是这首词的开阖转换之美,令人震撼。
因为转笔,就写到了,乐游原上的唐朝当下的清秋节的繁华。
乐游原,在汉朝是皇家园林,在汉朝之前,也应该属于秦国的皇家园林的范畴,弄玉公主,住在这里,实在是理所当然。
唐朝九月才正式设立授衣节,重阳节,其中授衣节从农历九月一日到九月十五,涵盖重阳节,时间长达半月。唐朝重视农历九月,鼓励官员士子回乡,祭祖尽孝,踏秋过节。所以这段时间,统统称为清秋节。而古俗,晚秋和重阳节前后,登高祈福,强身祛病。
乐游原在唐朝虽然还是公主的私家园林封地,但是已经对市民开放,无数游人登上乐游原,踏秋过节,热闹祥和。
但是这已经是唐朝。离秦朝有800年的时光隔差,几乎是千年之久远。
如果这首诗词,以秦娥的视角和语气来解读,更为诡异震撼。
因为她已经等了近一千年。
乐游原上倒是繁华热闹,全家团聚登高,但是,她等的人,迟迟未归。
那秦朝通往塞外的古道,在灿烂的秋阳里,白道荒凉,没有行人,淹没隐约在秋草之间,但是在她心里眼中,却是异样的荒凉而分明。
没有来者,也没有过客。
夕阳无限的延伸到遥远的地方,她看到了什么?她看到的居然是汉朝帝王的陵墓,此时也已经衰朽,遥遥荒凉在落日西风里。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相当的鬼魅啊,一个千年前的魂魄,年年固执守望着月亮,等在高楼之上,等着不能回来的爱人。她什么都知道,她知道秦国灭亡了,她甚至知道,汉朝也灭亡了。
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词的苍凉凄魅,在什么地方?在于短短一首词,跨越千年。那兴亡之间,浓重的悲伤和执着的守望,让人断肠。但是这种浑厚苍凉的秋色,又有着深沉的历史感。如仙如鬼,人世沧桑,历史变幻,痴心明知道虚无,而从无改变。守望是一种姿态,甚至是一种信仰,而历史的滚滚惊尘,就在脚下眼前,西风残照,瞬间是汉家陵阙,亦可以后流万古。都是历史中人,而她的感情和守望,超越了历史。
没有人知道,这是何人所写。有人从这首词的用词和气势,揣测是在盛唐天宝年间的尾气。彼时,大唐表面繁荣,然而实际危机四起,李白有数首侧面描写当时北方战事的诗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是长安家家做寒衣,寄给北方边塞的家人,万户都在准备寒衣。“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是前线紧急征集过冬的棉衣,时间紧,家庭主妇赶在车子出发之前,将棉衣送到车上。盛唐的背后,有多少战死沙场的军人?
我曾经说,长安的繁华,是女子撑起的。
而后世将这首词,定为李白的作品,也是因为,李白有这个才气,有这个大历史的观照感,有这种盛唐的气息和情感的深邃。
但是,我依然说,这是无名氏的作品。
也许起源于盛唐的晚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淬炼成旷世的女高音。
我爱的人,你在远方,我等待千年,你未回来。
你未回来,沧海桑田,王朝更替。
而我依然,立尽每个黄昏和夜晚。
我还将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永远等待。
海枯石烂。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X 关闭